微信节目单丨纯粹系列 德米特里·马斯列耶夫钢琴独奏音乐会
微信节目单丨纯粹系列 德米特里·马斯列耶夫钢琴独奏音乐会梅特纳的创作核心是抒情旋律,在诗歌和歌曲的熏陶下,他的旋律不经意地成长为主题,并以其独特的情感和忧郁而独树一帜。尽管和声与结构也是梅特纳音乐等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的一切创作都源于旋律元素。
梅特纳的音乐与贝多芬有着密切的关系,梅特纳毫不讳言贝多芬是他的偶像,至少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方面是如此。梅特纳总共发表了14部以奏鸣曲为标题的钢琴独奏作品,其中包括《“回忆”奏鸣曲, Op.38 No.1》。
梅特纳总共呈现了八段不同的旋律,这些旋律通过引子中的共同素材或动机关系彼此紧密相连。每个主题都以一个动机或乐句的重复为基础,然后是主题外的和快板。在发展部中,主题主要通过和声的方式进行变化,从而形成高度半音化的音乐流,与乐章外部基本上是二度音阶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梅特纳曾不无挑衅地写道:“灵感来自于饱含情感的思想和充满理智的情感。”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Op.61,最早的创作是钢琴四手联弹的序曲。青年门德尔松和他亲爱的姐姐芬妮共读莎士比亚,门德尔松读得心热,开始梦想写音乐来匹配莎翁这部不朽的喜剧。1826年,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序曲写成时,门德尔松年仅17岁,写来得心应手、精巧玲珑,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16年后的184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邀门德尔松为在柏林上演的《仲夏夜之梦》配乐,少年时代对莎士比亚的热爱重又涌回,他无比轻松自如的把早年的主题一个个织成新的乐曲,充满了从前那种浪漫派的清新、优雅和丰富想象。
可以说是门德尔松把莎士比亚带入了管弦乐队,重现了该剧的魅力、欢乐和浪漫甜蜜。门德尔松用精湛的配器、丰富的器乐色彩栩栩如生的向我们描述了精灵的振翅前进、情侣赫米娅和海伦娜、变成驴子的波顿等音乐形象。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G小调,是剧中第二幕前的间奏,由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改编成钢琴曲。在原作中,木管表现小精灵的嬉戏,各种精妙变化之中,似有情人们的叹息。门德尔松巧妙地用虚无飘渺、若隐若现的旋律引出小提琴断奏,随后齐声高歌,线条轻盈灵巧,这一切仿若故事的写照——被阻挠的爱情,恋人秘密约定,悄悄私奔,离开束缚后获得自由爱情的愉悦,木管组演奏的4个长将恋人带进了梦幻世界。
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赢得了格林卡的赞誉,并对年轻的柴可夫斯基产生了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和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形成了“五人团”(The Five)。
1862年巴拉基列夫还与他人一起开办自由音乐学校。他的作品包括两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幻想曲《伊思拉美》(1869)、歌剧《李尔王》的配乐音乐(1858~1861)、多首交响诗和许多钢琴作品。他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象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米哈伊尔·格林卡被广泛认为是“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写了两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作品,以及艺术歌曲、钢琴曲和室内乐。他成功地将俄罗斯曲调与西方歌剧形式结合起来。格林卡的管弦乐既传统又创新,总是令人激动。格林卡的音乐以适当的形式将古典音乐引入了俄罗斯,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作曲家继承了他的工作,发展出独特的俄罗斯音乐风格。换句话说,没有格林卡,就没有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
F小调夜曲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创作于1839年,是俄罗斯音乐中最早的夜曲之一,题献给作曲家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万诺夫娜 (Elizaveta Ivanovna)。这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作品,和声丰富,旋律富有表现力,采用6/8拍。
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5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钢琴,9岁时就已能当众演奏协奏曲。10岁来到彼得堡,拜海尔克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他一生没有进过音乐学院,不曾受过学院派式的音乐教育,然而在与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等强力集团艺术家们的交往和接触中,他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自由独立的创作个性。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且带有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特征,对后来的作曲家,包括德彪西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荒山之夜》的创作灵感来自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圣约翰前夜》,完成于1867年6月,作品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之夜》(Ivanova noch na lysoy gore)。作品唤起了与夏至有关的仲夏斯拉夫节日的异教节庆活动,包括火、水、生育仪式以及巫师和灵魂的聚会。当教会试图继承和改变这一古老的节日时,圣约翰的名字便与这一节日联系在了一起。
《云雀》原是格林卡1840年创作的12首歌曲中的第10首,名为《告别圣彼得堡》。米利·巴拉基列夫1855年认识格林卡,并对他深为钦佩。格林卡激励巴拉基列夫开始作曲。巴拉基列夫改编了格林卡的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雀》。这部作品的旋律格外优美凄婉,而巴拉基列夫则将其美妙流畅的表现手法归功于格林卡。
拉赫玛尼诺夫于1931年在瑞士度假时创作了《科雷利主题变奏曲》。这是他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仅次于广受欢迎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有趣的是,这是他在祖国俄罗斯以外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虽然被认为是科雷利创作的,但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舞曲旋律福利亚(La Folía),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比科雷利在他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中使用该主题还要早50年。
《科雷利主题变奏曲》采用了较为干涩、浪漫主义色彩较淡的风格,以庄重的福利亚开头,清晰明了,与作曲家典型的复杂结构截然不同。颇具想象力的是,接下来的二十首变奏曲的组织方式几乎与一首完整的奏鸣曲相似。
凯撒·居伊,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1856年与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在音乐上的一次重要邂逅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59年,在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指挥下,他的作品首次公演。
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团”的成员之一,写了十部歌剧,其中包括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歌剧,并创作了大量歌曲、钢琴曲和室内乐星空体育登录入口,尽管其作品从未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
《西班牙狂想曲》是李斯特在1863年罗马定居时完成的,作品的音乐素材是在伊比利半岛演奏旅行收集得来的,它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基础,采用的音乐主题与1845年在里斯本出版的《西班牙歌曲演奏会大幻想曲》相同,作品的附标题为《西班牙福利亚调与阿贡拉的约塔舞曲》。作品以慢板,升c小调的华彩音为中心的序奏开始,展现出李斯特丰富的想象力和钢琴演奏技巧。通过强有力的开始,向人们展示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热情奔放。随后转成中庸的行板,升c小调的“西班牙佛利亚调”(源自17世纪前后的西班牙民歌旋律),自由的乐思令人振奋。在生气勃勃的快板的短小间奏后,阿拉贡地区狂热的约塔舞曲,以快板D大调呈现,热烈激昂的节奏让人陶醉。最后,“西班牙福利亚调”主题改以不太快的快板再现,强有力地结束。
《西班牙狂想曲》富于诗意,气势宏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作品音乐主题多样化,采用变奏手法,将主题改变力度、速度、音域、音色,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