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女钢琴手都能成为钢琴公主
不是每个女钢琴手都能成为钢琴公主八岁时开始学弹钢琴,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后就读于美国戏剧艺术科学院,是著名钢琴表演家列勃拉斯(Liberace)的得意门生。琳达·珍蒂凭借深厚的钢琴造诣和音乐天赋,加上她个人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钢琴表演家。
二十多年来,她行迹遍布美国东、西海岸,应里根总统邀请在白宫演出,获得过白宫优秀演出奖等许多表演奖。在全美播放音乐的权威的艺术殿堂 ——美国无线电广播城音乐大厅(Radio City Music Hall)连续十年创下了轰动的成功之举,并荣获优秀表演奖。她的演出节目被灌制成录音带、唱片和VCD,在全球十五个国家常销不衰。
自1997年,琳达·珍蒂来华访演30多次,在中国近百个城市举办300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她现在十分了解、热爱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以及痴迷她音乐的中国观众、中国儿童。
从古典流派到现代迪斯科、爵士乐风格,样样驾轻就熟,琳达除了外国的著名的音乐外,还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极其喜爱。由琳达弹奏的中国民族音乐《梁祝》令人称赞叫绝。
琳达·珍蒂(Ms. Linda Gentille)数次来华访演,在中国近百个城市举办了300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琳达骄傲的做到了“三最”:
她说:“能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演出,对她以及她的事业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非常幸运与光荣。”看到中国有这么多热爱钢琴艺术的儿童,每年来到中国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是她最期盼的旅行,她希望用自己的音乐给孩子灵感。
发明了一种“弗雷曼可”的弹奏技巧,把吉卜赛舞蹈中的快速踏板节奏搬上了钢琴键盘,由此弹奏出极华丽的音响效果。
还擅长于抒发华彩——“花边音符”星空体育登录入口,随心所欲地把它填满乐句之间的时间和空间,仿佛在主动引导欣赏者的感觉走向,渲染了艺术审美情感。
她善于把古典乐曲和当代精品熔融交织成一体,拟景化和拟情化的表现手法交替使用,弹奏出感觉重合的奇妙效果,使古典大师之名作能够与现代人的感情大潮和谐地交汇并流,撞击出新异的美丽浪花。
琳达的钢琴演奏具有惊人的表现热情,她的手指在琴键上飞快舞动,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热烈奔放,势如熊熊火焰,情同奔向太阳,真挚狂热,跳跃出一串串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生动的音符。她还创造了拟舞蹈化的钢琴演奏风格。指尖爬音,八度跳跃,联弹,尤如舞台上的芭蕾走步;脸部情绪的表达,身体摆动的无声语言,为钢琴表演锦上添花;指下的旋律和节奏形同舞蹈,美丽动人。这种拟舞蹈化的表演风格显现出了琳达的天才气质,在钢琴表演史上无人可与她媲美。有人称她热情奔放的变奏手法令人听起来真有“一波激起千重浪”的感受。
音乐灵感四溢,演奏技巧娴熟。她发明了“弗雷曼可”的弹奏技巧,弹奏出极华丽的音响效果。她还擅长于抒发华彩——“花边音符”,真可谓沁心透肺,引人入胜。
钢琴大师列勃拉斯(Liberace)评论道:“琳达是在琴键上手指飞舞得最快的弹奏家,我都望尘莫及。” 她自己解释说:“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的手指”。她经常弹满大钢琴上88个全部琴键,单位时间内弹奏出的音符量极多。琳达钢琴表演的创新风格是她善于把古典乐曲和当代精品熔融交织成一体,弹奏出感觉重合的奇妙效果。
琳达的钢琴演奏具有惊人的表现热情,真挚狂热。她还创造了拟舞蹈化的钢琴演奏风格。指尖爬音,八度跳跃,联弹,尤如舞台上的芭蕾走步;脸部情绪的表达,身体摆动的无声语言,为钢琴表演锦上添花;指下的旋律和节奏形同舞蹈,美丽动人。这种拟舞蹈化的表演风格显现出了琳达的天才气质,在钢琴表演史上无人可与她媲美。
“世界上光茫四射的最美丽女性之一正是列勃拉斯的得意门生,钢琴艺术表演大师琳达·珍蒂。”——著名记者福雷斯特·德克
琳达是“演奏与容貌一样令人心动的钢琴艺术表演大师”、“是手指在琴键上飞舞得最快、最浪漫的女人”。 ——美国界
她是经典的,又是时尚的。用音乐沟通原本陌生的心灵,在经典与时尚之间创造出一个没有分界线的空间。我们在用心聆听的时候,会感到她的音乐就像新鲜的空气、绿色的大地、和平的日子与平凡的幸福一样。——摘自《苍梧晚报》
琳达的不同之处是用心弹琴、用手击键…… 琳达的成就与名气没有成为阻挡她进行大众化的屏障,相反,她极其善于揣摩观众的需求,就像帕瓦洛蒂肯于同流行歌手一起演唱《我的太阳》,琳达不惧怕别人说她用乐器之王—钢琴演绎通俗、流行的作品。——摘自《大连日报》
琳达现代的表演方式和火一样的热情,带动全场观众的击掌叫好。琳达采用了合成、MIDI等效果,极具现代感和感染力。——摘自《华西都市报》
漂亮的琳达善于把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糅合在一起,她可以在肖邦的小夜曲和《乱世佳人》主题曲中任意游走;她也可以为贝多芬的《致艾丽斯》增加几分现代音乐的节奏,听上去颇具动感;琳达爱孩子,她邀请北京的小琴童同台表演;琳达会说流利的中国话,更会唱优美的中国歌,她自弹自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引来全场观众的应和。——摘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