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
浅析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PAGE 2 浅析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摘要 《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是李斯特于1877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收录于其大型钢琴套曲《旅行岁月》中。这首作品是李斯特晚年时期以自己日常居住庄园里的喷泉为题材,描写和模拟了各样喷泉流淌的形态与音响,与李斯特早期许多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形成对比。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李斯特晚年思想的转变,在《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中利用“人性”与“神性”两个主题的碰撞对比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对喷泉进行描写实则寄托着对永生的向往。作品中还运用了多变的音型来模拟不同形态的喷泉与水的声响,曲子整体是小巧精致的风格,演奏时对手掌的支撑与手指的触键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本论文中笔者以《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作为研究内容展开分析,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品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作品创作风格以及作品集《旅行岁月》进行简述;第二部分阐述了该作品创作的背景,浅析作者晚年创作风格的转变,并结合资料对创作原型进行介绍,加深对创作形象的感受;在第三部分分别从音乐内容与演奏分析两方面结合对作品的音乐与演奏进行浅析。笔者将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研究,力求对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有更多的理解,为他人分析与演奏该作品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原型,音乐分析,演奏分析 绪论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埃斯特喷泉的庄园》创作于1877年,是李斯特在晚年时期居住于埃斯特庄园所创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庄园内闻名的喷泉美景作为题材,作品不是简单在描绘风景,主要在于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水”的形象以一种富有诗意美感的音乐进行阐述,着重于“感觉的模仿”,[1]通过对“水”的描写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乐曲中和声的运用也更为巧妙精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都比较突出主题旋律,而在《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中强调了科学先进的和声使用,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印象主义乐派的元素。[2]笔者在学习演奏该作品的过程中对其创作背景、原型及音乐和演奏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对作品进行研究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感受,为演绎作品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研究现状 通过大量阅读、整理与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相关的各类书籍、学术期刊和论文等资料,了解到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对其生平及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在国内外,对于李斯特历史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相对比较齐全,为对其作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通过对作品关键词的搜索,现阶段能查找到关于其作品《埃斯特庄园的喷泉》的分析研究文献资料比较稀少,且研究角度相对比较单一,因此该作品分析研究的空间还比较大。 目前查找到许多记录李斯特生平经历的相关书籍文献,如《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李斯特(上、下)》、《李斯特——传记小说》等。这些书籍文献介绍了李斯特的生平经历,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线索。 国内关于《埃斯特庄园的喷泉》音乐研究的文献收集到的有:黄丹宇: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杜璇: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之分析研究。[3]这些文献都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了理论的分析,较为全面地将曲谱的结构织体进行了解析归纳。 另外还有涉及到《艾斯特庄园的喷泉》有关文献有:郑燕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李斯特晚期钢琴代表作品的研究》,在文章中涉及到《艾斯特庄园的喷泉》本体细节分析,验证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对印象主义音乐的预示性和先知性。刘斌的《先驱的足迹——钢琴曲台斯特庄园的喷泉评析一文》中写到:“《喷泉》这部作品体现了李斯特对近现代创后来印象派的创作有着直接地影响。还有李雪纯在论文《李斯特的台斯特庄园的喷泉与拉威尔水的嬉戏钢琴作品中“水”形象的比较研究》都有对李斯特作品中所带的新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其他流派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对比。 研究方法与思路将收集到有关文献和论文进行整理和详细的阅读后,可以发现有关于《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分析的文献论文资料相对比较空缺,且有关的论文大部分分析较为单一,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转变并没有较多的介绍。笔者认为《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作为一首将情感与音乐相融,借景抒情的音诗作品,其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仅仅停留在作品音乐本体的表面分析并不能全面理解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因此,在论文中,笔者将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原型、音乐与演奏分析这三个部分对作品进行研究。思路如下: 1.对乐曲的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作品创作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收录该作品的作品集《旅行岁月》的创作背景及风格进行归纳分析。 2.结合李斯特晚年经历与思想转变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背景进行分析,并收集资料对作品的创作原型行相应的介绍,加深对乐曲中“水”形象的感受。 3.首先对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浅析,分析作品主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和走向,同时对作品中的一些演奏技巧进行解析。 第1章 李斯特生平及创作简述 1.1李斯特生平介绍 弗朗茨·李斯特被认为是19世纪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西部的雷汀小镇。李斯特从小就有着极强的音乐天赋,九岁时就举行了自己第一场钢琴会,师从车尔尼与萨列里继续学习深造。1828 年于巴黎定居,在此期间李斯特结识了柏辽兹和肖邦等多位好友,并学习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宗教著作,这一段时期的学习与友人的交往对李斯特的人文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837—1847年李斯特去世界各地进行了钢琴巡演。1861年,李斯特与卡洛琳公主的恋情受挫随后来到了罗马。于1865年正式成为天主教会第四等修士,并在其朋友红衣教主霍恩洛厄的邀请下来到埃斯特庄园居住直至1886年去世。[4] 1.2李斯特作品创作简介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钟声大幻想曲》……在著名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李斯特更是成功将帕格尼尼高超的小提琴技巧成功移植到钢琴上,柏辽兹曾说“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早期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以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和狂放的气势令人陶醉[5]。 《旅行岁月》是李斯特在各国旅行过程中创作的钢琴音诗。一共包含26首钢琴音乐诗篇,共分为三集。前两集是《瑞士游记》和《意大利游记》。在《旅行岁月》中的曲子通常都赋有诗意并极具美感,例如在《意大利游记》中的《比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原来是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创作的,而后来被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曲,因此在曲中可以看到赋有诗歌意境的元素。[6]《旅行岁月》的第三集是在1867年开始创作的,在这一集中所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已经由前两集的青春朝气转为深深的叹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乐曲也更为简朴,更多地关注人性深层次的情感。 [7],《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就是收录在《旅行岁月》第三集中一首作品。《旅行岁月》第三集更为真实地反映出李斯特个人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是李斯特作品中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一部作品集。 第2章 李斯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背景 2.1《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作品概况 《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出自于《旅行岁月》第三集中的第四首。以埃斯特庄园里的喷泉景象为创作原型,从大自然中获取到创作灵感,整首乐曲表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充满诗意的音乐表达方式。 2.1.1李斯特晚年经历及创作风格转变 在创作《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时,李斯特已经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者,但他的内心却十分孤寂落寞。他的音乐创作遭到自己所器重的音乐家在报上联名非议;经过漫长等待的爱情最终依旧无法跨越世俗的阻拦;1869年多年挚友柏辽兹的离世;1871年最宠爱的学生陶西格去世。[8]亲人与挚友接踵而来的死讯都让他备受打击,使李斯特倍感孤独。“此时,李斯特心里十分明白,世上没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9] 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后,李斯特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宗教信仰成为李斯特精神的支柱,他将自己生活中遭受的苦难与内心的软弱寄在宗教中寻求慰藉,追求圣洁的灵魂与永生的生命。晚年李斯特创作避开了以往大型辉煌的题材,更偏向于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谱写创作。风格转向对简朴素雅的钢琴小曲进行探索,显示出从表面上的华丽炫技到深层次的线《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内涵在李斯特的思想美学观点中认为标题音乐是:“我们所指的是在纯器乐作品上所加的标题,标题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可长可短,可以对听者暗示或详细说明乐曲所隐含的和它要引起的感情”。[10]在《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斯特对的引用——在乐曲的第144小节处引用了《圣经·约翰福音》里的:“……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源泉,直到永生。”[11]在《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中,李斯特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大自然美景与音乐相交融,通过“水”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2.2《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原型介绍 《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于1877年,作品所描述的是李斯特晚年最爱的住所——意大利罗马以东的帝沃里小镇上埃斯特庄园里的喷泉。埃斯特庄园与兰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并列文艺复兴中期三大名园,庄园内一共建有三层百孔雕塑喷泉,至今依然是世界园林的经典美景之一。埃斯特庄园最早是一座住宅,建于1549年。后来被作为礼物赠予了竞选教皇失败的红衣教主埃斯特。[12]他委托了著名建筑师利戈里奥进行改建。在庄园的改造中,喷泉的设计被赋予了丰富的音乐元素,设计师利戈里奥在设计时称:“要那些水流在灰色的石头上打旋,要让那些奔腾呼啸的水声填满花园,要将那些绿色的空间填满音乐”。[13]在埃斯特庄园早期的彩绘效果图上可以看到庄园规划了 500多个大小喷泉,毫不夸张地说,水就是埃斯特庄园的灵魂,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犹如生命之源源源不断。园内最大的喷泉景观就是利戈里奥设计的“管风琴喷泉”。水风琴喷泉开启时喷泉会从下往上喷出,形成类似管风琴的形状。喷泉利用流水挤压空气从管道中排出发出声音,在欣赏“管风琴喷泉”美景的同时可以聆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四段音乐,真正将音乐元素与喷泉造型设计融合。李斯特在《埃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中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以音乐为主体,不仅描绘了喷泉的水声也将水的各种形态融入音乐。除此之外园内还设有带有机械的喷泉模拟各种声响,例如园内的“鹰泉”就是通过青铜管子发出鸟叫的声音,而“龙泉”则是利用机关发出枪炮声。法国著名作家蒙田于1580年参观埃斯特庄园后写道“在其他地方还听到鸟鸣声,鸟其实就是在簧管小风琴上看到的铜制小长笛发出的声音”。[14]正是这样一座充满音乐气息、生气蓬勃、华丽优美的庄园,深深给予了晚年的李斯特内心所渴望的平静与安慰,也赋予了他如泉涌一般的创作灵感。 第3章 《埃斯特庄园的喷泉》音乐及演奏分析 3.1 音乐主题内容分析 《埃斯特庄园的喷泉》是一个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全曲中有两条主要的主题声部进行交替变化进行,分别为主题a(40到47小节)与主题b(48到63小节)。(谱例1)谱例1:主题a 主题b a主题建立在#F的主上,右手以二分音符稳定的进行左手配以四分音符的震音作伴奏,整体在高音区进行演奏a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稳定,这里可以喻为“神性”的情感。相比于主题a,b主题音乐显得更加世俗化,左手的节奏也有了更多地变化,加入了三连音的节奏,旋律也转入中音区进行,相比于主题a音色偏暗,不稳定性更强,b主题像比较复杂的“人性”情感。在整个乐曲中李斯特将主题a、b不断对比与发展,交织进行,仿佛是两个感情在互相发展进行碰撞。a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稳定,这里可以喻为“神性”的情感,而b主题则像比较复杂的 “人性”情感。两个情感交织变化,“人性”的情感在不断发展进行后,在接近结尾的地方经过四次转调最终回到代表神性的主调归于平静,暗示“人性”被“神性”的感情净化。[15] 曲子中a、b两个主题通过各种新颖的变化进行叠加出不同的层次。匈牙利学者绍博尔齐曾为此曲评注说:“聆听此类型的艺术音乐必需抛弃以往对钢琴作品的刻板印象——总是认为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算是一首好作品。从李斯特的《伊斯特别墅的喷泉》中可以发现他后期的理念——视技巧为世俗的幻觉,所有高超的演奏方法皆似空谈。因此听众必须抽离守旧思想才能体会他的深度,音乐的精髓来自于曲子的自由架构和多变层次。”[16]这首曲子的结构的自由和多变其实正反映出李斯特内心情感的纠结变化,“神性”其实代表的就是宗教带给李斯特内心的寄托,而“人性”就是李斯特内心依旧存在的一些世俗的与追求,主题b表达的是李斯特在世俗世界中的个人情感,软弱悲痛。在b主题最后一次的陈述,“人性”的情感被“神性”的光环彻底净化,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最终慢慢在主调结束全曲,归于安宁。在整部作品中频繁出现了增六、九以及平行,在音乐织体上也用到琶音分解、双震音等多变的织体组合,都暗示着晚年李斯特对色彩性和声的探索与对创新的作曲手法的尝试,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音乐创作风格。[17] 3.2音乐演绎分析 乐曲分为多个部分,李斯特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样缤纷的音型来描绘水瞬息万变的姿态,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需要掌握这些不同音型的演奏特点。 引子部分运用了三种特殊的音型。第一种音型运用在1-14小节,使用升F大调的属七进行连续分解和重复,从而产生模仿喷泉中的流水欢乐流淌的效果,使人们可以从演奏开始就进入梦想世界。运用了一串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进行组成的一连串没有解决的属九分解式上行的琶音织体。(谱例2)李斯特在此处运用的“不解决的九和十一,在十九世纪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是较少的,是非常大胆的尝试。”[18]从钢琴音响效果分析来看,这里模仿的是喷泉喷涌的声音,因此演奏时应轻一点以营造一种轻盈灵动的气氛。从音色的角度来看,这首作品具有明显的色彩,追求流水的感觉,就像印象派画作一样。弹奏本节时,首先要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衔接需要紧凑模拟水流声,手臂要注意随音符的爬行进行运动,避免手臂僵硬弹奏出的生硬感破坏整体的效果。在乐曲演奏力度上,是从前半部分的P(弱)一直发展产生到当前的渐强,似乎就像是模仿一浪接一浪的浪花一样。后半部分是向下爬行则要注意慢慢减弱为音型的转变进行准备。 谱例2: 到了第14小节,音符已从琶音变化为音符的五度大跳,开始时音乐表现的是喷泉的最高端。然后变得越来越小,像一个一个的小水花一样。每个部分根据结构相同的音程或进行相同的音乐运动,从而形成平行的走向。 (谱例3)这是典型的印象派音乐创作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看,主要要注意的是,尽管左手和右手具有相同的音调,但演奏起来很不容易变的混乱。因此,在实践中,演奏者可以依次演奏两组双音符,这样演奏者可以听到整体的和声走向,还可以使左右手更加协调,以便左右手整体演奏对齐。更加密集的音型节奏可以理解在这一段新的音乐材料中,更加注重了对音色颗粒性的追求,仿佛在模仿一朵朵浪花散落在空气中,形成非常新颖的音响效果。 [19]。整个演奏需要非常高水平的手掌关节使用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手掌关节必须牢固支撑,将力量集中产生在指尖,在演奏时需要使用比一半多的力,即可产生清晰,透明和灵活的声音效果。 谱例3: 第三种音型出现在22-33小节中(谱例4),这里双手都运用了双音的震音,音响效果更加雄厚。双手的和谐整齐尤为重要,比起上一种音型演奏难度更大,这里应分手进行练习,在左右手的双音分别都练习整齐后再合手。手掌的支撑要继续保持,同时要注意手指的支撑,加强对力量薄弱手指的训练。在演奏震音时手臂小幅度震动,演奏出轻巧明亮的震音效果,这里模拟的是喷泉跳动的声响效果因此震音应演奏出小巧灵动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突出左右手的旋律音,右手的高声部以及左手的旋律,左手的旋律音要突出且连贯弹奏出旋律感。 谱例4: 第一部分是第40小节到第143小节,伴奏模式已变为左手,而右手则是两个音调的呈现,这是为主题动力发展作准备。从第48小节开始,主题出现在左手,旋律的走向从活泼轻快逐渐的转变为淡淡的伤感。仿佛李斯特正在表达他内心中的深刻矛盾和痛苦挣扎。从第112小节开始,李斯特似乎正试图摆脱抑郁情绪,左手的旋律也已成为明亮的主要和声效果,右手的旋律已成为两个音的跳跃,左手逐渐进入音乐的第一部分。这一段表达了李斯特情绪的一种发泄,希望以此缓解压力。这一段是整首歌的。这一部分的54小节又出现了特殊的音型。(谱例5)在这一部分右手出现了连续的双音跳进,呈上下行进趋势并不断反复进行伴奏,描绘出一颗颗水珠欢快轻盈地滴落下来的画面,[20]左手则采用单音的旋律音型进行,以平稳柔和的形象进行演奏。在演奏时值得注意的是右手声部虽然运用了双音跳进的形式在不断上下跳进,但是仍然要注意音乐走向的连贯,更多利用指尖的力量进行跳动演奏,演奏时可以不用按到底,迅速敏捷地触键营造出轻巧的音响效果。在力度上随着双音的上行力度渐强随后马上渐弱,一直反复做渐强渐弱保持朦胧的意境,左手要注意不受右手的影响保持稳定的演奏效果,两个声部的密度和音型差别较大,左手更类似歌唱式旋律,右手则类似轻巧的伴奏,要注意两手音量的控制和分配。 谱例5: 第二部分的旋律增加了更多的钢琴的歌唱性第二部分是第144小节到第219小节,在第二部分前,《圣经·约翰福音》中的一段被李斯特使用,以标注第二部分。这首诗揭示了李斯特的内心苦恼,李斯特心里想要抛开烦恼,并获得解脱。第二部分开始,和声频繁变化,李斯特开始追求音乐色彩的变化,并且加深了印象主义的风格。他大胆地放弃了原来的三度结构,并在当时的不被允许的音程基础上建立了属于他的。并且使用了具有四度叠加的框架,这对后来的印象派主义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末尾左手出现长达三个小节的颤音后逐渐渐弱渐慢,表达出一种“人性”与“神性”在不断的靠近、碰撞、交流后,最终“人性”被“神性”所洗涤,进入超然境界,回归平静安详的状态。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斯特对宗教信仰的歌颂和皈依,他的灵魂已经与宗教相融。[21] 第二部分中左手大量运用了大跨度上下行进的琶音。(谱例6)这一部分音响效果是营造空灵神圣的氛围。从和声来看,多次运用临时升降记号来改变调性的色彩,在音响上形成不断的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水”的不稳定性。在演奏时左手要将大连线的类似抛物线一样的线条演奏出,在转指时要注意大指的支撑,且要避免大指重音弹奏影响旋律,要以一整个小节为乐句。右手的短琶音演奏也可以相对拉长,配合左手的琶音伴奏,不要弹奏的过于急促,模拟竖琴演奏效果,重点突出最高音,右手的旋律线条更加的长,所以的行进一直要保持乐感 PAGE 8 PAGE 8 不中断。 谱例6: 182小节移到A大调,左手变成八度渐进,并且开始重复演奏。(谱例7)从和声效果来看,左手的两个声部变得微弱,主旋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高声部采用六连音的音型来形容在快速流淌的喷泉,而左手负责低声部与中声部的弹奏,低声部是八度音程,而中声部则出现了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两个声部以一小节为单位进行相互的追逐和模仿,形成了类似二重唱一样的对位手法。[22]演奏时,困难在于左手的双音超过八度。建议通过分开声部独自练习,然后将其组合来练习。从情感上讲,左手的主要旋律是要从演奏者的内心深处发出。演奏时,需要更加有力,并且必须将琴键按到底。 谱例7: 第三部分是第220小节到第278小节,这部分的音乐是整首作品的宣泄点。第244小节是第一部分中音乐主题动力的重现,不同之处是第三部分的音乐是以八度的形式进行重现,左手成为单音的震音。力度记号方面运用了pp提醒对力度的把控,左手的震音演奏一定要格外小心,避免破坏代表信仰的圣洁意境。[23]从和声的角度来看,第三部分的音乐不断的离开乐曲的主调进行发展,它经过了降E,G,C降A四次转换调性后,最终结尾调性回归#F大调,与乐曲的开头相呼应。在最后的结尾中全部运用了柱式,在低音区进行演奏,进行了三次的下行,最终终止在主上并作自由延长结束全曲。[24]从演奏的角度来看,最后的再现表达的是李斯特恢复了平静的心态。讲述了李斯特经历了漫长的漆黑夜晚的内心挣扎,最终看到了光明,找到自己的内心。 在224小节开始有一段感情的爆发。(谱例8)在力度标记上运用了ff并持续了22小节。引子当中出现的没有解决的七和九的琶音素材再一次出现,同时还添加了#C作为持续音和属音来增强调性。[25]长时间的强力度演奏与密集的音符跑动使整个音乐都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流动性。在这一部分要注意力度的分配和支撑,爆发点的突出与层次的推进。右手用了重音记号,在演奏八度需要注意手掌的支撑,整个手臂都要发力,下键直接果断。左手 也是注意突出旋律音头,两手同时都是八度开始,左手后续的音阶要保持冲力和强度不断向上冲击。 谱例8: 结论 通过对《埃斯特庄园的喷泉》的分析与研究,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笔者结合对作品的分析研究与自己演奏的体验,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从早期的受万人追捧的钢琴大师到晚年遭受爱情的挫败与友人的消逝,明白了正是这样反差的人生才促成早期作品的绚烂与晚期作品的朴实形成对比,相比以往的大型华丽乐曲这首《埃斯特庄园的喷泉》选材更加贴近生活,小巧精致,更注重真实情感的流露。 对作者创作作品时晚年思想转变的浅析看出晚年李斯特对宗教的皈依深深影响他后来的创作风格并在该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对作品的创作原型进行了介绍,对作品描绘的画面与音响效果有了更为真实的参考,埃斯特庄园中的各式各样的喷泉为作品中的音型提供了创新与运用的思路。 音乐主题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不仅仅是简单描绘喷泉形态,作者同时是借由不同喷
IPC-WHMA-A-620E- CN 中文版 2022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