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导赏
曲目导赏英文的“Carnival”亦音译为嘉年华,感觉上少了点“狂欢”味道。这其实是欧洲教会的信徒的民间活动,用以庆祝冬季结束和春天的来临,正是迎接新一年的节日,为期数周至数月,节日期间人人盛装上街,有大型的巡游的庆祝活动,可说是处处都是气氛无比热闹的街头派对,这种迎接新一年的气氛,大可在德沃夏克这首序曲中感受得到,曲中即使是较宁静抒情的中间部分,仍散发出满有正能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序曲原是名为《自然、生活与爱》(Nature, Life and Love)的三联作品中的三首音乐会序曲的第二首。随后德沃夏克将这三首序曲分开以不同标题及独立作品编号出版,分别是《在自然的王国里》(In Natures Realm)作品91、《狂欢节》(Carnival)作品92 和《奥赛罗》(Othell)作品93。
这套三联作品于1891年3月至1892年1月间,在布拉格及德沃夏克的家乡维索卡镇(Vyšoká)完成。第二首《狂欢节》序曲的草稿写于七至九月间,完稿日期是9月12日。在创作期间,德沃夏克获邀前往美国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院长之职。为此,这部三联作品的三首序曲于1892年4月28日在作曲家自己亲自指挥下的首演,也就成为他与布拉格话别的告别音乐会中的节目了。及后1892年10月21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指挥《狂欢节》序曲的演出,则是该曲首次单独首演。现今另外两首序曲已很难有机会欣赏得到了,但《狂欢节》序曲却是德沃夏克广受欢迎的管弦乐作品。
德沃夏克在对《狂欢节》序曲有这样的描述:“寂寞冥想的流浪者在夜幕低垂时投入城中正在进入热烈的狂欢节中,在处处爆发着响亮的乐器声中,人人歌舞着,欢乐地叫喊着,将发泄的情感和狂欢的热闹气氛混杂在一起。”至于在中间展开部分的慢板中,英国管和长笛奏出的迷人音乐,德沃夏克则指那是“描写一对迷失的恋人”,在这部分大家可听得到原来贯穿三首序曲的“大自然主题”(Nature Theme)的音调,最后乐曲重回开始时的欢乐热闹气氛结束。
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的主题被称为“欢乐”,确实,这不仅是一首欢乐的乐曲,更是一首同样带有自强不息精神的音乐。这首作品的创作诞生,是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举行,为贝多芬筹款的音乐会,筹到了多少金钱已不得而知,但这场贝多芬亲力亲为的筹款音乐会的本质,便充满了自强不息精神。
这场筹款音乐会节目很多,全是贝多芬的作品,包括首演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由贝多芬亲自担任独奏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在维也纳首次公开演出的C大调弥撒曲(作品86,只演出了前三个乐章),女声独唱《Ah!Perfido》(这首音乐会咏叹调由乐队伴奏),最后便是《合唱》幻想曲,整个音乐会历时超过四小时,几乎所有首演的乐曲都已是名留乐史的经典,所以堪称是深具历史意义的一场音乐会。
《合唱》幻想曲的创作,显然是因为作曲家本人认为该场音乐会的音乐还不够,仍要写一首乐曲来压轴总结,既然音乐会中已有歌唱家、合唱团、交响乐队,加上他自己可以负责钢琴部分的演奏,便决定把所有这些元素都融汇于一部全新作品中。然而时间实在匆忙紧逼,在还没有写完乐曲开始的钢琴独奏的情况下,便只能采用即兴演奏的方式了。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这首由六位独唱家、合唱、乐队和钢琴一同完成,这种在当时开先河,而至今亦无人效法的独特形式的作品。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柔板,钢琴独奏的序曲,当年由贝多芬以即兴方式演奏,首演后几个月,他再将乐曲修改,其后再出版,这段颇长的序曲风格,仍明显地带有即兴性,在沉思般的乐音中孕育着幻想。第二段快板,虽标记为“终曲”,其实为主部,由钢琴呈示主题,并由钢琴与各种乐器编制展开八段变奏,在钢琴呈示主题前与最后的第八段变奏,都是进行曲风格。第三段小快板,但不太快(近乎速度稍快的行板),钢琴奏出C大调属和弦的分解和弦后,开始是女高音与女中音声部的女声三重唱,歌词大意为:“我们和谐的人生愉快地伴随着爱在歌唱,永远在飘散着芬芳……”。然后是男高音与男中音声部的男声三重唱,歌词大意为:“响遍音乐的魔术,叙述着语言的神圣时刻,所有一切都将变化,黑暗将成为光明……”。经过管弦乐的过门后,合唱强有力地将乐曲推向:“逼近心灵的伟大事物,使新的美丽的花朵绽开……美丽的灵魂呵,快乐地接受艺术的馈赠。当爱与力携手的时刻,人类感谢恩赐。”
加入合唱的部分在全曲最后的四分一,“欢乐”的主题,由合唱、乐队和钢琴一同完成。全曲旋律简单可爱,引人入胜,歌词是克里斯‧卡夫纳(Christoph Kuffner)所写,是对美好的音乐的歌颂,对爱与力量的赞美,表达的是人类的欢乐,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带有贝多芬后来创作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终乐章的《欢乐颂》的影子。主题旋律采自贝多芬自己在十三、四年前(1794–1795)所写的一首名为《相亲相爱》(Gegenliebe)歌曲。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伯恩斯坦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音乐家,他的作品既有内容深刻的交响曲《耶利米交响曲》,也有大众化的音乐剧《西城故事》,《坎迪德》则是他创作的一部很独特的作品,1956年12月1日在纽约百老汇首演,有人视之为音乐剧(Musical),但亦有人称之为歌舞喜剧 (Operetta)。由剧作家赫尔曼( Lillian Hellman)根据大文豪伏尔泰(Voltaire)的小说改写成剧本再搬上舞台,坎迪德是剧中的主角名字,故事内容嘲笑的贵族制度和宗教。故事本身和音乐都带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但该制作于1956年12月1日百老汇首演,由格思理( Tyrone Guthrie)导演,克拉赫麦尼克(Samuel Krachmalnick)指挥,在两个月内只演出了七十三场便落幕。
《坎迪德》的配器全由凯勒(Hershy Kayor)执笔,只有这首序曲的配器由伯恩斯坦亲自谱写。这首序曲的音型和节奏的使用法,令人想起《西城故事》中的音乐,曲中取用了音乐剧中的几段曲调,虽以奏鸣曲式作成,但相当于展开部的段落,却写得相当自由。全曲充满生气活力,带有美国爵士音乐的节奏感,抒情段落亦有都市风情,从乐曲开始到曲终都散发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如此,《坎迪德》这部融合了音乐剧和轻歌剧的作品,尽管首演后未能实时取得成功,但在不少人的努力小修小改,甚至改换剧本后,这部作品一直都在舞台上上演,既有在音乐剧场,亦有在歌剧院,成为“跨界”演出的剧作,这就更是自强不息的成果。
原是专业敲击乐手的美籍日裔作曲家安迪·秋保(Andy Akiho)受广州交响乐团及上海交响乐团委约,特别为这次新年音乐会创作的新曲《功夫》协奏曲,就更必然会是充满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并在佛山和广州世界首演。
安迪·秋保破天荒地将乒乓球运动结合管弦乐团演奏的乒乓、小提琴、敲击乐与管弦乐团的三重协奏曲《RICOCHET》,于2015年7月18日由黄屹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厅世界首演,其后在北京、佛山、广州和香港都演出过,2017年1月 31日,余隆更将之带到纽约的中国春节音乐会,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举行美国首演,短短的一两年间,这首乐曲的标题几乎已被“乒乓”两字取代。 安迪·秋保这次结合影像片段和交响乐来创作的《功夫》协奏曲,自是各方瞩目,万众期待之事,这对他来说,亦自然压力大增了。
安迪·秋保选取“功夫”作为题材来创作,直言是因为李小龙的关系。他表示李小龙是他的偶像:“我一直把李小龙当成我音乐创作路上的楷模来看待,他激励着我不断投入音乐创作工作。我很钦佩他对于截拳道理念的践行,他舍弃了机械式的风格而改为更自然的、由直觉引领的动作:‘无形,无相,如水一样。’我同样钦佩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准则和热情,包括他以‘诚实地展现自我’的方式,最终成为其总结的‘生活的艺术家’。这也是我音乐路上的人生目标,即使我知道这个终极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成,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个旅程。”
安迪·秋保自言是李小龙的超级影迷,所以在这部以交响乐结合多媒体的形式来呈现中国武术文化的新作中,会加入李小龙影像片段和音效,希望透过音乐和影像,以创造性思维来表达他对中国功夫的实践和理念的深厚敬佩。
安迪·秋保毕业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现于普林斯顿大学攻读作曲博士课程。被《纽约时报》称誉是一位“打破传统框架”的破格作曲家。他当然明白中国功夫博大精深,为要创作这首同样是“打破传统框架”的破格作品,他不仅对他的“功夫”偶像李小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星空体育官网,还对叶问、黄飞鸿等人的传奇故事上下求索,更特别跑到“功夫”主要发源地的佛山去实地采风。在这部“破格新作”中能展现多少“功夫”中的刚柔并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然仍未有答案,但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则已将这种精神充分体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