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里的这项绝技未来有机会在技博馆看到
《人民的名义》里的这项绝技未来有机会在技博馆看到说起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技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点钞”。在前段时间热映的《人民的名义》中,花式点钞的片段爆红网络,看呆了无数网友。有网友评论称,这部电视剧“最让人惊叹的不是赃款数量的巨大,而是那些点钞员点钞的手法”。
在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中,也有一件与“点钞”技能相关的展品:由银行博物馆捐赠的影像资料《金花灿灿》。
这部片长24分的影像资料,记录了中国人民银行于1982年举办的全国金融业务技术比赛的场景。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319名参赛选手齐聚北京,就花式点钞、珠算、硬币清点包扎、票据凭证清点统计等银行常用业务技能进行了比赛与表演。
来参赛的都是高手,各个手快如飞,让人目瞪口呆,比如:在多指多张点钞比赛项目中,参赛人员展现了花样繁多的点钞手法,有选手五指循环拨动纸钞,犹如演奏琵琶,只不过奏出来的是纸张的“唰唰声”。
来自湖北的刘巧玲获得了该项目冠军,她在20分钟内点了8780张纸钞,照这个速度,1个小时可以点26340张。
在工具整点硬币比赛中,选手需要在短短几秒钟内完成拆卷、计数、封卷、盖章4道工序,往往在一旁看的人才见到一卷硬币,选手已经完成了全部这4道工序。来自上海的选手刘申祥在20分钟内完成了18140枚银币的整点,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告诉笔者,虽然这部片子记录的是上世纪80年代银行员工业务技能的比赛,但依然很有启发性。
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该片的银行博物馆,是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全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而中国工商银行恰好脱胎于《金花灿灿》中的中国人民银行。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中央银行,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取代原来人民银行的普通存业务星空体育登录入口。随着这一变动,《金花灿灿》片中大部分的技能达人都变成了中国工商银行员工,因为这些技能达人主要都是柜员。像片中获得工具整点硬币项目冠军的上海选手刘申祥后来就进了工行上海分行,现在已经退休了。 ——黄沂海
黄沂海称,目前国内各大银行仍会举行本银行系统内的业务技能比赛,比赛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像工商银行举办的业务技能比赛项目除了片中涉及的花式点钞、珠算、票据凭证清点统计等这些传统项目外,增加了键盘数字、汉字混合录入等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新项目。
对于这个问题,黄沂海解释称,虽然现在去银行柜台办业务,的确不大看得到算盘,但是在银行后台的核算处理中心,算盘依然有其用武之地。“以前还做过一个测试,就是在处理只涉及加减的计算输入时,只要数字不是太大,键盘高手和珠算高手比拼,珠算的速度更快。”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银行工作的,当时计算机刚开始进入银行,所有新入行的员工仍要学打算盘。银行9点开门,一般员工8点半上班,像我们这种新员工就要7点半到岗练打算盘,差不多要练个1个多月才算上手。到了90年代,虽然计算机使用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当时网络不稳定,珠算也是银行处理柜面业务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则基本退隐到了后台。 ——黄沂海
点钞则仍是银行出纳人员需掌握的业务技能,因为碰到新钱、特别旧特别脏的纸币,点钞机可能点不准,而且比起点钞机,有些银行员工的点钞速度更快。像在《人民的名义》中展现过炫酷点钞技法的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的点钞达人陶萍,就曾和点钞机PK过。同样数量的一沓钱,陶萍点完后过了3秒,点钞机才点完。
据介绍,参与《人民的名义》点钞镜头拍摄的共有5名银行工作人员,除了陶萍外,其余4位都是南京工行的工作人员,都曾参加过技能比赛。
工商银行南京汉府支行麒麟科创园分理处的孙璁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观众看到的点钞画面,共展现了6种花式点钞指法,从只用1根手指的一指戳、单指单张,到两指打算盘,三指弹钢琴,还有四指挠痒痒和五指弹琵琶。想要在点钞技能比赛中拿名次,至少要经过1年以上的刻苦训练。
以前银行全部依赖手工技能,“一把算盘一支笔”解决所有复杂的银行业务,想想也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到了数字化时代,所需的技能有所变化,但掌握技能需要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变的。像我们工行有一位很有名的珠算高手——白蕾,她就说,自己在马路上看到两辆车子的车牌号,就会忍不住去加起来。在我们看来,《金花灿灿》这个片子不仅展现了银行员工的高超业务技能,也传达了这样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很适合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 ——黄沂海
据银行博物馆业务主管许斌介绍,差不多10年前,他们从公司档案中心找到了这段影像资料的三个拷贝,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与帮助,终于将这三段拷贝转成了适合电脑播放的数字格式。
得知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后,我们梳理了馆藏资料,觉得这部关于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技能比赛的纪录片,很适合捐赠给技博馆。我们也希望以此契机,通过技博馆这个平台,展示传播金融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 ——黄沂海
时代进步了,许多早期的业务技能已经慢慢淡出了视野,但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依旧值得青少年观众在今后人生和事业中传承发扬。 ——黄沂海